“圍牆拆了後,感覺太親切了。”日前,市民於先生致電瀟湘晨報,稱他每天經過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政府,近日突然發現大院的圍牆拆了,院子里的綠化帶還建起了步行便道。芙蓉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,圍牆拆除只是一方面,他們還要進一步“增景添綠”,並完善相關便民設施,最終將機關大院變成市民休閑的社區公園。改造完成後,原來的機關大院將成為附近社區名副其實的“後花園”。(10月27日紅網)
  說到“機關大院”,在老百姓心中,是那麼的神聖且神秘。即使“機關大院”真有“後花園”,也不是尋常百姓能夠欣賞到的。一堵圍牆,雖圍住了“機關大院”的“威嚴”,同時也圍出了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距離。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政府此次拆除大院圍牆的舉措,是當前踐行好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,值得點贊。
  作為政府辦公人員,有一種慣性思維,就是辦公時不願被人打擾。因此,將辦公地點設在圍牆高聳、安保嚴密的“深宅大院”里,似乎就清凈了、高雅了。殊不知,這樣“遠離群眾”的辦公,無形中形成了乾群之間的一層“後障壁”。用目前時髦的話來說,就是“不接地氣”。老百姓辦事中出現“門難進”、“繞圈子”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。
  確實,一堵圍牆能起到“門”的作用,管理好了機關大樓的辦公秩序,使得非辦公人員不能隨意進出。針對部分機關幹部就圍牆拆除後是否影響辦公的擔心,芙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明確表示,必須“讓綠於民、讓路於民”,並要求增加相應的便民設施,方便市民休閑和停車。我們試想,在政府如此“禮讓”的前提下,作為得到實惠的群眾,誰還會故意去影響政府工作人員的辦公呢?
  但是,在圍牆全部拆除後,政府如果不將管理跟上,也恐會有違初衷。“讓綠於民、讓路於民”後,百姓進出是自由了,但也可能會出現林林總總的問題:群眾露宿的有之,遛狗的有之,甚至擺攤設點也有之,另外也不排除偽裝成“群眾”的恐怖分子。這樣,就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恐怕不是“增加保潔和安保人員,並粘貼‘文明公約’”就能解決的事。
  筆者認為,圍牆拆除後的首要任務,是如何通過宣傳、引導,讓政府的良苦用心深入人心,讓“文明公約”的內容成為市民們意識形態中自覺遵守的規範,循序漸進,養成習慣;同時,也要加強安保的軟硬件措施,比如加大電子監控範圍、提高安保、物業等相關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。惟其如此,“拆除圍牆”這一舉措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作用,那時的“機關大院”,才會真正成為社區的“後花園”。
  文/黃自懷
  
  (掃一掃,更多精彩內容!)
  (原標題:政府大院“拆除圍牆”後貴在管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q76tqir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